[美好蓝图]宽裕型小康五年内实现
南方日报 ( 2007-05-22 09:23:53 )
蓝图绘就,广东宽裕型小康指日可待。资料图片
今后五年,推进发展与和谐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9%和8%,到2011年分别超过4万亿元和4万元,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实质性转变
中央对广东历来高度重视,寄予厚望。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殷切期望广东抓住机遇、加快发展;2000年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广东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我省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有望保持平稳增长。我国社会政治大局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党的十七大召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先后举办,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注入强劲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积累了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积累了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特别是增创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先行一步的新优势,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同心同德促和谐的良好氛围。
同时,我省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石油等重要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国内区域之间产业同构竞争激烈,珠三角地区发展成本呈现全面上升态势。我省经济转轨早,社会转型快,利益分化明显,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加剧,诱发社会矛盾因素增多。
发展、和谐:今后五年两大主题
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突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推进民主法治,着力完善民生保障,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切实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推进固本强基,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主要目标:实现宽裕型小康
今后五年,推进发展与和谐的主要目标是: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分别增长9%和8%,到2011年分别超过4万亿元和4万元,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实质性转变,五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5%;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外源经济更加协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推进,依法治省工作明显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基本健全;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成效。
家解读
提升发展主题的战略地位
谭炳才(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
省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广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两大主题是发展与和谐,主要目标是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是一个国家(地区)从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转化的动态过程。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是社会主义大厦得以巩固的基石。发展与和谐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发展是手段,和谐是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科学发展。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的高度,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视野上,作出发展与和谐是广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大主题的重大判断是富有远见的。发展与和谐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建设的主旋律,是广东经济社会建设的一根红线,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其中,把发展作为时代主题,更加突出地提升了发展在整个现代化格局中的战略指导地位,对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提升发展主题战略地位,是基于广东保持全国科学发展排头兵地位的紧迫要求。对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人们不会陌生。早在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对国际形势作长期冷静的观察之后得出结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纵观世界半个多世纪以来,南北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有些地区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可见,差异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但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却是永恒的。世界发展大局的趋势表明,只要发展的使命一朝不完成,发展的主题就一朝不会泯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发展永无止境。正是基于对世界大局发展趋势所作的正确判断,2003年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要求广东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广东要继续保持全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地位,必须更加突出地提升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战略地位,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夯实率先建成全国科学发展示范区的物质基础。
——提升发展主题战略地位,是基于解决经济社会转型期暴露的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钱纳里—赛尔昆多国模型认为,第二阶段是工业化阶段,初期人均GDP是728—1456美元,中期人均GDP是1456—2912美元,后期人均GDP是2912—5460美元。2006年,我省人均GDP28077元折合3509美元,进入了工业化阶段后期,经济发展水平处在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的水平。从世界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一旦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其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将加快,经济社会的转型也会加快,随之会暴露出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引发社会动荡,危及国家稳定与安全,如“拉美陷阱”、东欧剧变等就是典型的案例。当前,我省正处在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时期,既是“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在这样一个发展新阶段,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在九届五次全会上根据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出了“建设和谐广东”战略目标,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只有突出发展主题,在发展中解决经济社会转型暴露的社会矛盾和问题,社会才能安定有序地前行。
——提升发展主题战略地位,是基于促进我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紧迫要求。当前,我省区域、城乡的发展仍然不协调。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2000年与2006年相比,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相比从2.76倍扩大到3.15倍。另一方面区域之间收入差距拉大,2000年,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是东西两翼的3.8倍,是山区的5倍;2004年,珠三角人均生产总值是东西两翼的4.2倍,是山区的5.4倍;2006年,珠三角一般财政收入是东西两翼的11倍,是山区的17倍。同时,与华东江苏、山东、浙江三省相比,我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都最低,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为江苏(14.3%)、山东(13.5%)、浙江(12.1%),广东只有8.4%,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12.1%);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从高到低排序为山东(11.1%)、江苏(10.2%)、浙江(10.1%)、广东只有8.3%,增幅低于全国的平均增长速度(10.2%)。可见,只有经济社会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切实提高。
发展的内涵有两层:一层是科学发展,一层是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不发展没出路,盲目发展走弯路,发展是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的统一。当前,落实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关键是将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思想、战略定位转变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和实际行动。要高举科学发展的大旗,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转换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目标,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一轮产业的转移,坚持做大经济总量,坚持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以和谐目标引领科学发展之路
蔡兵(省委党校省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当前,我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省十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了今后五年我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发展与和谐这两大主题的确立,对推动广东今后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发展与和谐是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很快,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收入还相当低,许多地区贫穷落后面貌依然未变;我国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教育医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存在,使得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广东在发展与和谐这两方面与全国一样,既有成绩斐然的一面,也有问题凸显的一面。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第一经济大省,今后五年,广东必须在这两大主题方面大胆创新,不断突破,只有这样,才能既为广东今后更长时期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又为全国后发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树立榜样,这正是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要使命。
发展与和谐二者是有机相联不可分割的——只有科学发展才能走向和谐社会,只有构建和谐才能引领科学发展。以这两大主题为指导,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五年总体目标和一系列具体工作目标。这些目标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分别从打牢经济基础、社会基础以及自然环境基础等多个方面,将发展与和谐这两大主题有机统一起来,为全面构建和谐广东进行了总体部署。这些目标的提出既是对近年来中央和省委一系列重大战略方针的进一步落实,又是对广东未来发展之路的强力引领。
——确立加快经济发展、转变增长方式的具体目标,为构建和谐打好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起点,和谐社会只有在牢固的经济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这一方面要靠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来保证,另一方面要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广东虽已是经济大省,但要成为经济强省,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我省第十次党代会确立具体的经济发展速度指标:全省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和8%,到2011年分别超过4万亿元和4万元等具体目标。在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上,强调必须从过去较多依赖资源消耗、生产要素投入、外源经济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转到集约式增长模式上来。提出既要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又要注重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内外源经济更加协调发展。这些目标的提出,为广东今后大力发展生产力,从经济大省走向经济强省,指明了努力方向。
——确立推进民主政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为构建和谐打好社会基础。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有坚实的经济基础,而且需要民主政治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来保证。为此,省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民主政治有序推进,依法治省工作明显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新成效等有利于促进民主政治、文化发展的目标。针对广东目前比较突出存在的城乡、区域、阶层收入差距等问题,党代会提出了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区域和阶层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必须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促进社会公平公正发展的目标。此外,针对我省存在的各种比较突出的社会治安管理等问题,党代会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目标,为我省今后经济社会稳定有序发展保驾护航。
——确立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等目标,为构建和谐打好自然环境基础。和谐社会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构建和谐广东,除需要加强经济基础和政治民主以及各项社会事业管理工作外,还需要在环境保护、防止生态恶化方面下功夫。省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在今后五年内要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主要污染排放总量减少15%;环境治理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等确保环境生态不断优化的目标,引导我省今后在做好富裕安康工作的同时,还必须注重绿色广东的建设。
十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互有机联系的,这意味着今后五年我省面临着更加繁重的发展任务。过去,在物质匮乏时期,讲发展大多突出经济工作的重要性,而今后我省的发展是在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上进行的,今后衡量发展的成就,不仅要看经济方面,更要看各项社会事业以及绿色广东建设的成就。这与单纯追求GDP指标相比,不仅内容极大丰富了,而且任务也越来越艰巨;但也惟其如此,继续大胆开拓与创新,方能显示出广东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之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