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好又快]转变增长方式,更协调地前行
南方日报 ( 2007-05-22 09:23:53 )
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广东如今不仅要赢在速度,还要赢得“漂亮”。资料图片
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中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优化经济结构为重点,以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经济发展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在提高质的基础上实现量的新扩张。
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要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主体地位,推进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加强专业镇和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鼓励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创新成果评价制度,加快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办好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集中力量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对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制度。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支持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制订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培育创新文化。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要坚持推进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优化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培育生物、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加快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着力提高汽车产业自主开发和配套能力,加快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和钢铁基地。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金融、物流、会展、信息、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重视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综合开发。办好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培育发展航空制造业。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加强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
加强节能减排和集约用地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和治污减排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要坚持节约优先方针,全面促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资源节约。制定实施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加快发展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农村大力推广沼气。严格执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以及脱硫工程建设。重视节能技术开发和应用,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深化征地制度改革,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利用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大力倡导节约型生活方式。
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跃升
丁力(省社科院研究员)
在全国,广东是最早举起自主创新大旗的省市之一。自主创新是全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中心环节。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自主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06年广东R&D(编者注: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达到29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涌现出像华为、中兴这样一批闻名中外的创新型企业,创新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正在逐渐提高。让人欣慰的还有,全省不仅在技术创新,而且在制度创新上也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当然,实现从“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在软环境上狠下功夫,在包括民主建设、公平分配与社会正义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与积极探索,广东理应在和谐社会建设上早日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过去的五年中,广东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与2002年比较,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比重增加了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了7个百分点。在全省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比重从原来的50%上升到今天的60%,增加了近10个百分点。如果说过去的五年广东产业结构主要通过增量式的调整实现,那么,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我们进一步发挥外源型经济的传统优势,同时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全省的内源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能力,内源型产业结构调整能力主要来自自主创新能力,这是解决广东经济从粗放到集约的关键,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导力量。
广东当前仍然处在工业化中期,这是重要的经济转型时期。工业化初期不可避免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依然是广东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特别是在区域自主创新体系没有真正形成以前,经济的粗放主要依靠对资源的节约来解决。广东较早地认识到自身发展面临的资源困境与环境制约,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东用了五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起了全省范围的节约型经济框架,单位GDP能耗多年保持全国最低水平,这在全国无法完成能耗节约指标的背景下显得尤其珍贵。同时也要看到,尽管我们的能耗指标较低,并不表明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与其它省市比较已经有了质的差别,如果考虑广东未来仍然需要通过适度重化发展自己,包括能源与环境在内的挑战依然严峻。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为途径,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激励型财政政策,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全县,加快县城、中心镇和专业镇建设,发展优势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合理有序流转,发展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大力培养有自立意识、有合作精神、有法制观念、有创业本领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中心城市以服务业为主
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沿海地区要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纽带,以重大产业项目为支撑,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和沿海城市带。中心城市要逐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强化集聚和辐射功能,广州要建成带动全省、辐射华南、影响东南亚的现代化大都市,深圳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化城市。珠三角城市群要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促进产业合理布局,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地发挥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东西两翼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发展临港工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以汕头为中心的粤东城镇群和以湛江为中心的粤西城镇群。形成沿海经济新的增长带。山区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加强工业园区建设,促进城镇集约发展,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建设成为我省新兴制造业基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旅游休闲基地,更好地发挥生态屏障功能。
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内源型经济是我省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要完善和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继续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改进政府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和管理,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基础设施和金融服务等领域,建立健全对中小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身素质。加快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进一步激发国有企业活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可持续”
朱卫平(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
改革开放近30年来,广东经济发展一直居于全国“排头兵”的地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比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内外源经济之间发展不够协调。这次党代会的报告,从以下三个方面强调了协调发展问题。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十一五”规划将新县域经济概括为“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非农经济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的经济。以地方特色为基础,发展以“专业镇”为主要载体的“特色产业集群”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主要形式。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缩小城乡差距、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也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在协调城乡发展关系的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广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经济能量的集聚和扩散两种趋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集聚趋势往往强于扩散趋势,从而导致经济发展在区域之间的不平衡程度加大,在广东就出现了珠三角“一枝独秀”的局面。近年来,广东省按照“分类指导、层次推进、梯度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努力促进珠三角与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的良性互动,采取了加强规划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口发展产业转移园区、举办“山洽会”等一系列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出现了赶上甚至超过全省平均速度趋势。事实证明,对于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状况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适当的政府干预和引导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卓有成效的。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国有经济,做大做强内源型经济。广东内外源经济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短一长”的不协调格局,对经济发展的植根性、持续性和自主性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进入新世纪后,广东加大了促进内源型经济发展的力度。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出台《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和12个配套政策。2005年,广东民营企业共实现税收1184.49亿元,比2002年增长121.1%,对广东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5%。在发展国有经济方面,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优化结构、强化管理,使得国企的经济效益和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广东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户数不足全省的10%,却实现了19%的销售收入和35%的利税总额。今后,内源型经济在广东经济挑“大梁”的趋势将进一步增强,内外源经济协调是广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着力优化外经贸结构,提高外源型经济水平。要切实贯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强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和引导,着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鼓励跨国公司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引导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环保节能产业、现代农业。加快服务外包园区建设。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加工贸易层次,大力发展一般贸易,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积极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加能源、重要原材料和关键设备进口。推动出口市场进一步多元化。
推进泛珠三角横琴合作区建设
深化区域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深化粤港澳合作,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金融、物流和专业服务业合作,积极拓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加强警务、口岸、食品、卫生、环保等涉及地区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全领域的合作。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完善合作机制,组织实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纲要和专项合作规划,鼓励我省企业开拓内地市场,推进泛珠三角横琴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加强对口支援工作。扩大粤台经贸合作。积极参与我国与东盟的合作。
逐步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
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水平,着力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理顺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政府政策的统筹协调。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管理。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的职责权限。推进垄断行业、事业单位、公用事业等领域的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比重,完善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区域合作能有“1+1〉2”的效果
黄铁苗(省委党校教授)
张德江书记在报告中指出,着力优化外贸结构;深化区域合作;加大改革力度,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广东素来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外贸总值占全国的1/3,珠三角已有近7万家单纯依靠来料加工的工厂,珠三角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有着较好的地缘区位优势,也有华侨众多的人缘优势,但是总的来看外贸结构不合理,低附加值乃至简单组装加工业的比重过高,创新型产品比重太低,基本上是为外商打工。今后需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切实优化外贸结构,促进对外贸易又好又快增长,为拉动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增长作出更大贡献。为此,至少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是要严格控制依靠低成本生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不再鼓励招商引资一些简单加工型企业;为高新技术产业进入留下资源和空间。二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三是鼓励和引导外资,将资本投向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四是改变“加工组装”模式,力争向加工产品的研发和销售的价值链两端延伸。
在有效运作的情况下,区域合作能够带来“1+1〉2”的良好效果。广东推动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开局良好,成果丰硕。今后还需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区域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既为本省经济发展服务,也能发挥区域合作带来的扩散效应和涓流效应,促进区域内的经济健康发展,使广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扩展到各地。今后要深化区域合作,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进一步打破地方壁垒,切实建设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既是区域合作的需要,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进一步清理具有地方保护色彩的法规,确保区域内的经济法规能够统一。三是进一步发挥民间合作的作用,使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在区域合作中发挥作用。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新时期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动力。从总体上看,广东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领先全国,但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还很大,市场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与民争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二是画地为牢的诸侯经济思维还没有打破,区域合作还受制于地方政府的特殊利益需要。三是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将GDP增长作为主要目标,侧重招商引资、扩大外贸,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则严重不足。四是行业协会、商会等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足,中介组织在市场调查、信息搜寻、应对反倾销等方面的作用还远远不够。
今后,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抓好公共服务,积极发展中介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