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东莞:让“外来工”扎根成“新莞人”

作者: admin 来源: 时间: 2007-08-30 浏览次数: 3291
每年投2.6亿让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今年投6000万对外来工培训
  东莞:让“外来工”扎根成“新莞人”
  
  “‘新莞人’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东莞也在思考如何对他们加以关怀,子女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解决好了,更多的‘新莞人’就会扎根东莞。”昨天,在审议党代会报告时,东莞市委书记刘志庚如是说。
  今年4月16日,东莞市最终确定由“新莞人”替代“外来工”的称谓,现在正处于推广阶段。刘志庚介绍,东莞每年将投入2.6亿元为农民工子女教育“买单”,具体来说,是每年至少建设10所新莞人子女学校,并支持、鼓励民办学校招收新莞人子女入学,让“新莞人”不再为家里的“留守儿童”担忧。
  
  外来工代表呼吁让更多“新莞人”子女入学
  来自东莞的外来工代表吴平在审议报告中,认为张德江书记在报告中提出的“探索和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有效办法”非常好,是一个让外来工欣慰的举措。
  吴平说,这几年东莞市对外来工非常关心,不但提高了外来工最低工资标准,还给一些贡献较大的外来工迁户口,让他们成为东莞户籍人口,他本人就是这个政策出台的受益者。吴平说,很多外来工建议,这项政策的门槛再低一点,手续再简化一点,让更多的外来工成为真正的“东莞人”。吴平进一步建议,可以以在社保局连续交了一定年限的社保金为标准,让更多的东莞外来工子女在当地就近入学。
  刘志庚接着说,不少“新莞人”为东莞市的建设作出了多年贡献,理应解决其子女的上学问题,但目前政府财力有限,应该逐步推开。“今年有5万到8万‘新莞人’小孩子要进来,一下子放开,政府肯定承受不了。”刘志庚说,东莞市有关部门能够作些调研,找出一个准入标准,让更多的“新莞人”子女在东莞入读学校。
  至于符合什么条件才能入读新莞人子女学校,刘志庚说,市里正在调研,按交社保金的年限设定门槛,可能是一个比较可行的办法。譬如说,在东莞工作了10年以上的“新莞人”,其子女就可以入读公立学校,当然,这里所说的10年,只是一个概数,还需要进行具体论证,再确定具体年限。“总之,量东莞市的财力而行”。
  
  每年投6000万培训“新莞人”
  刘志庚表示,为了进一步提高外来工素质,东莞市每年将投资6000万,用于培训“新莞人”。
  东莞市计划从今年起到2010年,在“新莞人”中完成45万人次的技能提升培训和40万人次的岗前素质教育;该市32个镇街已同时启动了“新莞人”培训工程的计划,其中今年专项用于“新莞人”技能提升培训的资金将达到6000万元。这预示着“新莞人”从此可以和东莞户籍市民一样,享受到政府极其优惠的资助性培训政策。  
  据介绍,今年“新莞人”培训工程,将首先铺开岗前素质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两个方面,其他的培训项目将陆续规划推出,其中岗前素质培训针对的是所有刚入厂的新员工。员工在培训后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证书的比率将达到90%以上,与用人单位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比例不低于80%。
  
  “医疗进工厂”服务准备试点
  吴平认为,报告中提出,要推进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工伤、医疗等社会保障工作,这是一个不应忽视的问题。他说,现在工人一般的小感冒,到医院都要花几十元,而员工月收入大多不足千元,是一个很大的负担,就算是有了基本医疗保障,也面临着请假看病、耽搁时间的问题。为此,他所在的厂里请了厂医,几块钱的药就可以解决感冒的问题。吴平建议,能不能让医疗机构进入工厂,或由工厂自己聘请医生,由卫生部门负责管理,并提供药品。这样既方便工人,也更符合实际。
  刘志庚说,“医疗进工厂”服务可以进行试点,探索一种现实的,对“新莞人”身体更有保障的社区医疗机制。

版权所有 © 东莞城市学院 | 学校办公室

邮编:523419 办公电话:0769-23382801 传真:0769-23382630

中国·广东·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易米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