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专家视角]宽裕型小康旨在改进民生

作者: admin 来源: 时间: 2007-08-30 浏览次数: 3291
[专家视角]宽裕型小康旨在改进民生
唐钧: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         
   我们要通过包容性的政策制定、公平的制度安排,来让社会财富的分享、让公共福利的分配覆盖更多的人群,这应该成为广东省的更大抱负。
  
  正在召开的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在报告中提及,“今后五年,推进发展与和谐的主要目标是:(广东)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小康,首先作为一项经济指标,用以衡量人们生活的物质水平;然而,宽裕型小康,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钧给本报解读此一目标的确切内涵和深远意义,“在既有的经济成就之外,广东正在酝酿更大的发展。”
  记者:实现宽裕型小康目标,广东省的既有条件是什么?这一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唐钧:我们知道,“宽裕型小康”实际上是“小康”的进一步发展的状态。从经济指标上看,是更加宽裕的小康,比目前再翻两番。以广东目前发展的速度和势头来看,这个指标的完成应该不是难事。
  但是,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作经济指标。宽裕型小康,实际上是一整套社会评价体系。它不只是意味着GDP要达到的数值,关键是关于社会财富的分配机制,是人们分享经济成就的程度和状态。
  记者:从现状来看,您判断广东怎样做才能具体实践这一目标呢?
  唐钧:张德江书记说的,“(广东)再干20年,才敢言富裕,才敢言发达”就很好。因为现在财富积累得差不多了,宽裕型小康的理念还只是一个原则的表达,具体要看地方政府怎么去落实它。
  一方面是,经济要发展,但是我们要的是协调、科学和可持续的发展;另外一方面是,人要现代化,不仅是物质富足,还包括精神状态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比经济增长更需要地方决策者动脑筋思考的问题。
  记者:目前,广东距离宽裕型小康标准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里?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何在?
  唐钧:从根源上来看,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占有经济基础上的优势和先机,在这个基础上就有了很好的民主氛围和公共利益的表达机制。而宽裕型小康社会旨在改进民生,就需要人们依循自下而上的轨道去表达对公共福利的要求。
  宽裕型小康不应该仅仅看到广东本土户籍人口的生活质量的改进,应该有更广大的胸襟。广东常住人口的规模很大,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境遇也是地方决策者着重考虑的地方。毕竟,和谐社会概念本身是指向全民的,况且,他们在广东财富的积累和经济成就的获得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要通过包容性的政策制定、公平的制度安排,来让社会财富的分享、让公共福利的分配覆盖更多的人群,这应该成为广东省的更大抱负。

版权所有 © 东莞城市学院 | 学校办公室

邮编:523419 办公电话:0769-23382801 传真:0769-23382630

中国·广东·东莞市寮步镇文昌路1号  技术支持:东莞网站建设易米科技